图片
7.10
孟子曰:“自暴者,不可与有言也;自弃者,不可与有为也。言非礼义,谓之自暴也;吾身不能居仁由义,谓之自弃也。”“仁,人之安宅也;义,人之正路也。旷安宅而弗居,舍正路而不由,哀哉!”
一、“自暴者,不可与有言也;自弃者,不可与有为也。”
自暴,言语诋毁礼义,主动背离道德准则(“言非礼义”)。孟子强调,此类人否定道德根基,与之交流无益。自弃,行为上放弃仁义实践(“吾身不能居仁由义”),甘于堕落。此类人缺乏行动力,无法共谋事业。自暴者毁坏价值共识,自弃者丧失实践意志,二者皆因内在道德自觉缺失,导致与他人协作失效。
二、“言非礼义,谓之自暴也;吾身不能居仁由义,谓之自弃也。”
言语违背礼义,就叫做自暴;自身不能依据仁、遵循义来行动,就叫做自弃。这两句是对“自暴”“自弃”的具体定义,明确了判断标准。
“言非礼义”指向言语对道德的破坏。当人用语言诋毁礼义(如说“行善必吃亏”“礼义是束缚”),本质上是在瓦解自身的精神根基,如同用斧头砍伐自己的精神家园。
“不能居仁由义”指向行为对道德的背离。“居仁”意为安住于仁心,“由义”意为遵循义路,若明知仁是应有的存心、义是应走的正途,却主动放弃实践(如见他人危难而冷漠,遇利益冲突而失节),便是对自身道德能力的否定。孟子强调,自暴自弃的核心不是“不能”,而是“不为”——非能力不足,而是意志不坚,是对内在善性的自我压抑。
三、“仁,人之安宅也;义,人之正路也。”
仁为安宅,仁是精神归宿,提供安全感与归属感。义为正路,义是行为规范,指引正确方向。以“宅”喻内在心安,以“路”喻外在实践,强调仁义需内外统一。孟子以生活化的隐喻揭示仁义的本质价值,将抽象道德具象化为生存必需。
“安宅”象征仁的精神功能,家是身体的归宿,仁是心灵的归宿。人若心怀仁爱(恻隐之心、慈爱之情),便会获得内在的安全感与归属感,这种安宁远非物质所能替代。正如颜回“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”,正是因安居于仁的精神家园。
“正路”象征义的实践功能,道路指引方向,义指引行为。义是具体情境中的“应当”——面对抉择时,判断何为合理、合宜的标准(如“见义不为,无勇也”)。这条“正路”不是僵化的教条,而是灵活应变的智慧,如孟子所说“嫂溺援之以手”,在特殊情境中以大义突破常规,正是义的活学活用。
二者的关系是“内外统一”,仁是内在的心性根基,义是外在的行为准则,缺一不可。
四、“旷安宅而弗居,舍正路而不由,哀哉!”
空着安稳的住宅却不住,放弃正确的道路却不走,真是悲哀啊!孟子以“哀哉”的慨叹收束,饱含对人性迷失的痛心。
“旷安宅而弗居”批判世人放着与生俱来的仁心不用,却在焦虑迷茫中漂泊——明明拥有恻隐、慈爱等先天善端(“四端”),却因世俗诱惑或自我设限而任其荒芜。
“舍正路而不由”讽刺人们背离义的指引,却在歧路上徒劳奔波——明明知道何为应当、何为正当,却因贪念、怯懦或侥幸而选择捷径,最终陷入困境。
这句的核心是“自我放逐”。人并非缺乏仁义的“宅”与“路”,而是主动放弃了它们。孟子的悲哀,既是对个体精神困境的同情,也是对社会道德滑坡的忧虑——当越来越多人空置仁宅、背离义路,不仅个体失去安身立命之本,社会也会陷入价值混乱。
孟子的修身之道,始于对自暴自弃的拒斥,终于对仁义的践行。这不是一条轻松的坦途,而是需要持续精进的实践过程,包含着克治自欺、居仁由义、持之以恒三个关键环节。
克治自欺是修身的起点,核心在于重建道德自觉。自暴自弃的根源,往往不是恶意的作恶,而是善意的沉睡。孟子主张通过“反求诸己”的自我反省,唤醒被世俗尘埃遮蔽的“四端”之心。当一个人见孺子将入于井,自然生出恻隐之心;当一个人面临利益诱惑,自然知道何为羞恶——这些本能反应正是善性的明证。修身的第一步,就是在日常中保持对这些本心的觉察,不被“我做不到”“没必要”的自欺之语迷惑。例如,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利益冲突时,不妨暂停算计,问问自己的是非之心是否安妥;当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不公之事时,不妨放下冷漠,听听自己的羞恶之心是否在呼唤。这种持续的自我叩问,能让我们在道德滑坡前及时刹车,在善念萌芽时悉心呵护。
居仁由义是修身的核心功夫,要求实现仁义的内外统一。“居仁”强调将仁心作为生命的根基,如同安居于稳固的宅第之中。这需要通过“存心养性”的修养,使仁心常驻而不流失。孟子认为,仁心并非一成不变的天赋,而是需要不断滋养的幼苗——通过关爱家人来培育孝心,通过帮助他人来扩充爱心,通过敬畏生命来深化慈悲。久而久之,仁心便会成为一种稳定的精神品质,使人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定。“由义”则强调在具体事务中依义而行,如同沿着正路稳步前行。这需要培养“知义”的判断力与“行义”的勇气,既不因循守旧,也不妄作胡为。就像医生面对急诊病人可以打破常规流程,教师面对特殊学生可以调整教学方法,义的实践从来不是机械的照搬,而是基于仁爱本质的灵活应变。
持之以恒是修身的保障,要求将道德实践融入日常。孟子以“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”为喻,深刻揭示了道德积累的长期性——如果平时不积蓄仁义的“艾草”,等到道德危机爆发时再临时抱佛脚,必然无济于事。修身没有捷径可走,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小事中践行:给家人一句温暖的问候,是仁的体现;对工作尽一份应尽的责任,是义的要求;在他人需要时搭一把手,是善的实践。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,如同水滴石穿般塑造着人格。相反,若只在口头上谈论仁义,却在生活中放任自流,就会像孟子批评的那样,“其进锐者,其退速”,最终一事无成。真正的修身,是在平淡中坚持,在琐碎中践行,让仁义成为如同呼吸般自然的生活方式。
值得注意的是,孟子的修身绝非脱离现实的空谈,而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智慧。他不要求人们做脱离实际的“圣人梦”,而是鼓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善举;他不主张对道德缺陷的自我苛责,而是强调“过则改之”的包容态度。这种务实而温和的修身之道,让普通人看到了向上的希望——不必追求完美无缺,只需在每一次选择中向仁义靠近;不必奢望一蹴而就,只需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坚持修养,不可揠苗助长,心勿忘,勿助长也。正如孟子所言:“道在迩而求诸远,事在易而求诸难。人人亲其亲,长其长,而天下平。”修身的真谛,正在于从身边小事做起,在日常践行中成长。
好,到这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